9张彩色明信片,正面囊括了“西阁”、“前大街”、“龙泉寺”、“郊外骆驼群”、“黄河转弯处”等老包头历史风貌,色彩鲜艳、明快,背面用日文写着“邮便”二字,印迹仍很清晰。透过这些明信片,日据时期老包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、经济、文化及风土人情,可见一斑。 每张明信片仿佛背后都有一双眼睛,透过这双眼睛,昔日的繁华闹市、阔绰的蒙古妇人、郊外放羊娃,尽收眼底; 每张明信片仿佛都在说话,曾经“水旱码头”的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、驼铃声声,犹在耳畔。 明信片上的照片是谁拍的?他为什么而拍? 有两张背后写有日文,它们分别写的什么内容?从哪里寄出的?又寄往哪里? 明信片上的建筑今日还能否找到与之对应的坐标? 距今年代久远,这些明信片背后的问题仿佛变为一个个谜团,其中有的已被发现,有的仍待一一破解。 历时两年只为集齐一套明信片 2015年5月的一天,包头市南龙王庙住持徐麦涵在一朋友家中发现一张“卡片”。这张“卡片”正面右上方清晰地写着“西阁”,图案以西阁城楼为主体,城楼前一拉着马车的少年迎面而来,面带微笑。城楼东侧有一较矮的建筑,徐麦涵说,那是马王庙。两个建筑之间,有人站着、有人走着、有人坐着马车。城楼墙体上可见“仁丹”二字。 阁楼、庙宇、老包头街景,这张小小的“卡片”勾起了徐麦涵的好奇心。“卡片”背面与现在的明信片颇为相似,上方印有英文“post card”,一侧用日文写着“邮便”,一角处留有贴邮票的地方,中间用虚线分割,由此,徐麦涵判断,这是一张明信片。“会不会这是一套明信片中的一张呢?”这一猜测促使他继续寻找、搜集。 第二个搜寻到的是“前大街”、第三张是“龙泉寺”。其中,徐麦涵竟在“龙泉寺”这张明信片背后发现日文字迹。红色印章上标有“军检”字样。竟然还找到一张没有寄出去的明信片,为此,他眼前一亮,集齐一套的决心更大了。 一年、两年、两年半时间里徐麦涵四处打听、寻访,终于搜集到8张,而且在网络上,他还找到了这套明信片的封套,上面写着《包头之景趣》。有意思的是,在寻找这组明信片的过程中,徐麦涵还找到另外单张的明信片。起初,他以为这张也是《包头之景趣》之一,后来发现,这一张正面图案为俯瞰龙泉寺(转龙藏),远处的城墙、城内的房屋尽收眼中;背面的字样与其他略有不同,贴邮票处标有“made in japan”。正面图案下方写着“京绥线之终驿包头镇”由此,他猜测,这或许是另一套反映老包头的明信片的其中之一。 四处走访掀开老包头旧貌一角 (责任编辑:澳门赌场官网-澳门官方赌场) |